2023年7月28日,由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第六屆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高端研討會”在北京北辰洲際酒店成功舉辦。
參會嘉賓合影
本屆大會亮點紛呈,12 位單細胞時空領域專家領銜,圍繞腫瘤、疾病、心血管、類器官、數據分析等各領域進行專題報告。吸引了來自全國 30 余家醫(yī)院、47 家科研院所近 500 位嘉賓出席。
大會現場盛況
嘉賓致辭
程京院士發(fā)表開幕致辭
會議伊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y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在線對大會的開幕表示祝賀,并對參加第六屆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研討會的來賓表示感謝和歡迎。程京院士提到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應用,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在科研領域,單細胞時空多組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利器”,也為高質量科研成果的持續(xù)產出提供了有力保障。利用前沿技術,科研工作者在腫瘤異質性和標志物研究、腫瘤免疫治療、干細胞研究、生殖發(fā)育、心腦血管疾病等諸多領域做了很好的研究,發(fā)表了多項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程京院士希望本次大會為來賓了解先進檢測技術、獲取高質量科研數據建立起有效交流的橋梁,也希望科研工作者們發(fā)揚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勇闖科技“無人區(qū)”,努力解決基礎科學問題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性問題,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添磚加瓦,最后,程京院士預祝第六屆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研討會圓滿召開!
邢婉麗教授發(fā)表開幕致辭
隨后,清華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邢婉麗教授也對近年來單細胞和空間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做了簡要而系統的概括。兩種技術相結合,為高靈敏度和高分辨率研究細胞時空異質性和組織功能動態(tài)提供了重要支撐,為臨床標志物和藥物靶點的尋找提供了全新視角。博奧晶典率先在國內開展單細胞時空測序服務,依托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與國內數百家機構合作進行多個疾病領域的單細胞時空技術應用研究,在眾多國際權威雜志發(fā)表了 162 篇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總影響因子突破 2930 分。自 2018 年召開第一屆單細胞技術研討會,過去五屆研討會都順利召開,反響熱烈,成果滿滿。邢婉麗教授期待所有會議來賓關注單細胞時空組學應用進展,分享單細胞時空組學應用經驗,并預祝第六屆單細胞與空間組學技術研討會圓滿召開,所有來賓交流愉快。
特邀主講嘉賓
北京大學詹啟敏院士在線分享報告
開幕式結束后,由會議特邀主講嘉賓北京大學詹啟敏院士帶來“前沿生物技術支撐醫(yī)學科技創(chuàng)新”專題報告。詹啟敏院士以“健康中國”戰(zhàn)略角度為起點,提出我國健康事業(yè)發(fā)展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點包括重大疾病的診療、醫(yī)學創(chuàng)新、大部分臨床標準指南不統一。這種差距主要是醫(yī)學基礎研究及核心技術缺乏制高點造成。同時,詹啟敏院士指出支撐醫(yī)學發(fā)展的前沿生物技術具有突破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時代特征,其發(fā)展趨勢具有跨界融合、非線性創(chuàng)新、數據和智能驅動特性。醫(yī)學發(fā)展史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依賴于兩點:科技創(chuàng)新和學科交叉。醫(yī)學前沿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重大創(chuàng)新的突破性進展,是解決醫(yī)療需求的源動力。最后,詹啟敏院士分享了腫瘤領域的前沿技術發(fā)展,提出單細胞測序是前沿生物技術重大創(chuàng)新突破方向的一個重點,可以拓展腫瘤精準靶向圖,是未來腫瘤精準醫(yī)學的重要工具,在揭示腫瘤異質性、進化演化、耐藥性等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
大會報告精彩回顧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 鄭哲教授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鄭哲教授在線發(fā)表致辭,表示近年來隨著單細胞空間組學技術的發(fā)展,在心血管領域有了很多新的發(fā)現和進展,課題組劉漢凝博士帶來了題為“單細胞視角下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專題報告。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鄭哲教授課題組 劉漢凝博士
報告之初,劉漢凝博士介紹了心血管領域的單細胞相關研究進展,其中心房纖維化是心房顫動尤其是長期持續(xù)性心房顫動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通過分析數據庫中已有數據發(fā)現,心房的非心肌細胞中,內皮細胞與成纖維細胞間的交互作用最為顯著,轉錄水平分析發(fā)現內皮間質轉化(EndMT)的 marker 升高,而蛋白水平的檢測卻未見明確的 EndMT 發(fā)生,為確認內皮細胞是否是通過 EndMT 在房顫心房纖維化過程中發(fā)揮作用,鄭教授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對小鼠心臟進行單細胞測序,發(fā)現內皮細胞中存在 EC_Mes_like 細胞,這類細胞在心房纖維化小鼠中占比升高,并且 Mes_like 內皮細胞通過 TGFB1 與成纖維細胞交互,促進成纖維細胞激活,導致心房纖維化的發(fā)生。
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 (BIOPIC) 白凡教授
來自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的白凡教授為我們分享了其題為“TDO2+ myofibroblasts mediate immune suppression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口腔癌變的潛在機制??谇击[狀細胞癌(OSCC)是發(fā)生在口腔上皮的惡性腫瘤,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的主要類型??谇话┳兪鞘加诳谇话┣安∽兊亩嚯A段過程,其中口腔白斑(OLK)是最常見的類型。該研究對 13 個 OSCC 組織、3 個 OLK 和 8 個相鄰的正常樣本中的 131,702 個細胞進行了單細胞 RNA 測序。通過分析發(fā)現在 TDO2+ 肌成纖維細胞可以介導鱗狀細胞癌惡性轉化中的免疫抑制。研究提出了口腔黏膜惡變進程中的免疫逃逸的新機制,并為早期阻斷口腔黏膜惡變進程、提高口腔癌和癌前病損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和思路。
北京大學云南白藥國際醫(yī)學研究中心 薛瑞棟研究員
北京大學云南白藥國際醫(yī)學研究中心的薛瑞棟研究員做了題為“肝癌克隆演化和中性粒細胞異質性”的專題報告。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TIME)的異質性是腫瘤轉移、復發(fā)和耐藥的主要促成因素,但不同的 TIME 亞型如何與肝癌的臨床相關性相關尚不清楚。薛瑞棟研究員團隊對來自 124 名患者和 8 只肝癌小鼠的 189 個樣本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了超過 100 萬個細胞,將患者分為 5 種 TIME 亞型,不同的 TIME 亞型呈現空間上的有序排列,并與趨化因子網絡和基因組特征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在髓細胞富集亞型中富集的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TAN)群體與不良預后相關。通過體外誘導 TANs 和患者 TANs 的體外分析,發(fā)現 CCL4+ TANs 可以招募巨噬細胞,PD-L1+ TANs 可以抑制T細胞的細胞毒性。此外,在小鼠模型體內去除中性粒細胞減弱了腫瘤進展,證實了 TANs 的促腫瘤表型。薛瑞棟研究員的這一研究通過詳細繪制肝癌細胞的異質性圖景,發(fā)現了不同的 TIME 亞型,強調了 TANs 的免疫抑制功能,并闡明了針對 TANs 的潛在免疫療法。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金子兵教授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副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的金子兵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視網膜類器官”的報告。由于眼睛的特殊性,活體取樣較為困難,因此視網膜疾病導致的不可逆眼盲的機制研究及治療一直進展緩慢。視網膜類器官可有效模擬視網膜的體內發(fā)育過程,因此能夠應用到視網膜疾病的各項研究。金教授介紹了課題組自主開發(fā)的小膠質細胞與視網膜類器官共培養(yǎng)在體外構建出視網膜“器官”,為研究視網膜小膠質細胞生物學、視網膜發(fā)育和視網膜再生奠定了一定基礎。最后介紹了利用單細胞轉錄組等技術對視網膜類器官進行視網膜疾病研究相關成果,為視網膜疾病形成機制、藥物篩選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參考思路。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 慈維敏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慈維敏研究員做了”前列腺癌腫瘤細胞異質性演化及轉錄態(tài)可塑性的關鍵分子特征”的報告。該研究首選對 14 例未經治療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質控后得到的 79,596 個細胞,定義為 9 個主要細胞類群,其中上皮、內皮和 T 細胞類型占主導。通過 inferCNV 分析將腫瘤上皮細胞和正常上皮細胞進行區(qū)分,并將腫瘤細胞細分為 4 個亞型,在前列腺腫瘤亞克隆進化過程中,不同的腫瘤亞克隆存在轉錄異質性亞型的偏好性,這與患者預后的不良特征相關。進一步利用空間轉錄組技術構建了前列腺癌的空間圖譜,在空間層面很好地區(qū)分開腫瘤與非腫瘤區(qū)域,基于 CNV 結果很好地將腫瘤中不同分化狀態(tài)的細胞群分開,并能與病理注釋高度吻合。該研究揭示了腫瘤細胞異質性演化及轉錄態(tài)可塑性的關鍵分子特征。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 陳小松教授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陳小松教授做了“時空多組學技術幫助下的干細胞精準治療”專題報告,報告從干細胞及外泌體應用布局、時空組學下的精準醫(yī)療、時空組學下的機制探索、臨床應用及產業(yè)化 4 個方面進行了介紹。該團隊重點關注干細胞/外泌體治療技術對于再生修復的作用。干細胞治療效果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目前已經用于醫(yī)學治療的都是同一種干細胞,忽略了干細胞存在的差異性及其功能效應。這種一藥治百病的方式存在著缺陷,針對此問題提出了精準治療。精準治療就需要解決細胞異質性問題,單細胞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通過對臍帶干細胞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將其分成了多個亞群,找到優(yōu)勢干細胞亞群,對其精準調控的機制進行研究。該研究為干細胞精準治療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北京協和醫(yī)院臨床醫(yī)學研究所 王曉月教授
北京協和醫(yī)院臨床醫(yī)學研究所的王曉月教授帶來題為“Single-cell CRISPR screens for precision medicine”的報告。精細解析人體內每個基因及其功能有助于精準化醫(yī)療的推進,但以往基于 CRISPR 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通量較低,成本偏高,因此需要一種高通量的方法縮短基因功能研究的周期。CROP-seq 是一種基于單細胞測序的高通量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王曉月教授團隊利用該技術研究了肝臟發(fā)育過程中關鍵轉錄因子的調控作用。研究敲除76 個轉錄因子編碼基因,并以轉錄因子調控的基因模塊為單位進行分析,發(fā)現 P2 模塊中的基因可促進肝細胞分化和成熟并參與調控糖代謝和脂代謝。相反,P4 模塊中的基因對肝細胞的分化和功能發(fā)揮起抑制作用。王教授團隊還進一步通過功能實驗驗證生信分析上的發(fā)現,結果顯示無論是類器官還是小鼠體內,這些基因的功能均得到了驗證。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苗智峰教授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苗智峰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胃粘膜損傷修復的細胞可塑性調控程序及分子基礎”的精彩報告。苗智峰教授介紹了其課題組發(fā)表的多篇文章詳細闡述了能量代謝對胃黏膜干細胞損傷后分化增殖及胃癌發(fā)生的調控作用。課題組利用多種轉基因動物及類器官模型,闡述了能量中樞 DDIT4-IFRD1-p53/mTORC1 軸觸發(fā)并調控逆生發(fā)生的分子機制以及逆生對于胃癌發(fā)生的影響。進一步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技術證實了胃損傷存在逆生過程,解析逆生過程分子機制,最終確定相關分子標志物。這也為早期逆生的靶向治療、阻斷腫瘤的發(fā)生提供理論支撐。
首都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曲愛娟教授
來自首都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曲愛娟教授分享了題為“ IL1β 調控與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研究成果。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居民健康,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了解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細胞成分的多樣性和揭示動脈粥樣硬化中的免疫反應,有望使新的治療策略成為可能。曲教授課題組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對高脂飲食 4 個時間點(0、8、16、22 周)的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行研究,發(fā)現隨斑塊進程,巨噬細胞中 IL1β 表達逐漸升高,E3 泛素連接酶 VHL 表達降低。通過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及體內外實驗,揭示了 VHL 及其下游 NLRP3 可能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治療的潛在治療靶點,為后續(xù)臨床應用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陳大衛(wèi)研究員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陳大衛(wèi)研究員在線做了題為“免疫放療點燃晚期腫瘤暮光之城” 的報告。首先陳大衛(wèi)研究員介紹了精準放療和免疫治療的發(fā)展歷程。進而介紹了如何利用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從放射與免疫治療的機制、遠隔效應、低劑量放療、城墻基因、iRT 相關肺炎五個方面深層次解析了免疫放射治療晚期腫瘤的機制。放射治療不僅殺傷腫瘤細胞,而且也影響其它免疫細胞,主要表現為激活樹突狀細胞,增強自然殺傷 T 細胞的功能,增強免疫抑制細胞的功能和分化,重塑腫瘤的免疫微環(huán)境。在遠隔效應方面,放射免疫治療增強了遠隔效應區(qū)域,保護 ALC(外周淋巴細胞)。低劑量放療+免疫治療可以促進 T 細胞進入腫瘤內部,通過重塑免疫微環(huán)境促進免疫細胞進入腫瘤內部,提高治療效果。
10x Genomics 吳非博士
來自 10x Genomics 公司的中國區(qū)應用科學家吳非博士以“Workflow and technical key point of 10x Genomics solutions”為主題,介紹了單細胞平臺可以檢測單細胞轉錄、單細胞免疫組庫、單細胞 ATAC、單細胞表面蛋白。空間轉錄組平臺升級到 CytAssist 平臺,可以兼容石蠟樣本和新鮮冰凍樣本,能夠滿足客戶更廣的樣本需求。針對以上平臺,吳非博士重點介紹了各組學技術的實驗流程、關鍵質控要點(如細胞制備、完整核判定、cDNA 及文庫檢測)、影響因素(磁珠、乙醇殘留等對建庫的影響)及如何獲取完整真實、可重復、有科學價值的高質量數據,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拿到并解析高質量研究數據提供保障。
人氣展位 實力圈粉
會議期間,博奧晶典帶來三款自研明星產品:動物組織細胞核分離試劑盒、FFPE 組織細胞分離試劑盒、植物組織細胞核分離試劑盒,現場咨詢者絡繹不絕,氣氛火熱。
精彩花絮
至此,第六屆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高端研討會圓滿落幕,感謝 10x Genomics 及上海仁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
博奧晶典“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高端研討會”自2018年舉辦以來,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是國內單細胞時空領域的年度頂級盛會,本屆大會的成功舉辦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們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為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發(fā)展凝聚力量。相信所有與會嘉賓通過此次會議,相互交流,碰撞科研火花,將進一步推動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升級,期待明年再聚!